top of page
07-icon.png

原生家庭

我出生在一個老教友家庭,家中有父母、哥哥、妹妹及我。父親今年57歲,是建築工人;母親今年58歲,在家管理農田及幫忙照顧孫子、孫女。哥哥今年32歲,已婚,2012年結婚,目前共有3個孩子,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在縣城開了一家眼鏡店,嫂嫂目前在照顧孩子及在眼鏡店幫忙。妹妹今年26歲,已婚,2015年結婚,目前在做銷售工作,目前有一個兒子。妹夫在一家公司做投標工作。

  我的父母都是虔誠的老教友,父親是本村會長,母親也出生在虔誠的老教友家庭,母親雖不識字,卻能把《要理問答》《苦路經》及一些其它經文全部背誦下來。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我教會要理,給我講述一些傳教士及他們父母給他們講述的一些神父的事跡及他們所處時代的神父的事跡,並督促我去教堂祈禱。

  每當下雨天或因一些其它事情不能去教堂祈禱時,父母就跪在自己床上祈禱,我們也會同他們一起祈禱,不管多麼忙碌,媽媽總也不忘每天要祈禱。每當家庭遇到一些事情時,他們更是熱切地向天主祈禱。這些記憶仍在影響著我的祈禱生活。   父親是一個關心他人、憐憫人、熱心腸的人。媽媽給我們講述,父親年輕時曾經想過做生意,他和一位同樣熱心腸的老會長,去收集糧食,然後將他們賣給糧站,他們在收集糧食時,總是給那些賣給他們糧食的人家很高的價格,當他們看到一貧困的人家時,更是給出了高出很高的價格,遠遠高於糧站給他們的價格,他們認為他們應幫助那些人。所以幾天下來,他們並沒有什麼收入,他們認為他們還是要靠自己的雙手踏踏實實的賺取自己的所需,因此父親就這樣一直工作了幾十年。但他並沒有放棄對人的關心,當別人有需要幫助時,他總是很積極的去幫助他們。在我們村中,有一個新搬來的殘疾人,在下雪時,父親總是去幫忙他掃雪及給他一切其它方面的幫助。父親的這些行動,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對我的成長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父親雖然不是總愛用言語表達他對我們的愛,但他總是用行動去愛我們,我們總能感受到他對我們無私的愛。我和父親的關系是很好的,因為我總能體會到他對我的關心與愛。

 母親是一個勤勞、有愛心與體貼人的人。奶奶在年老時,常年臥病在床,大約有十多年的時間,母親總是不離不棄的照顧她,直到她離世。母親也與周邊的鄰居有非常好的關系,常和她們聊家常,當有人需要幫助時,總是很慷慨地幫助他人。每次當我們從外地回到家中時,母親總是為我們准備好多好吃的,並關心地同我們談外面的生活,因此每次當我們回到家中總能感覺到家的溫馨與滿滿的愛。母親的善解人意,總是能使與她交談的人感到快樂,因此很多人都很樂意與她分享她們的喜怒哀樂。在母親和父親結婚的年代,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他們都沒有抱怨,而是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打拼生活。不管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難,他們從不向困難屈服,而選擇勇敢面對,她很少抱怨生活,總是享受生活,樂在其中。

  她的這些優秀的品質常在影響著我,也常使我充滿了感恩與快樂。哥哥大我兩歲,他是家裏的第一個孩子,因此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就負起了照顧我的責任,即使他當時還是個孩子,每次當他外出時,總是帶著我,保護著我。在我們年長時,也會有一些觀念上的沖突,但這種血濃於水的骨肉情誼並未受到影響,反而加深了我們的情誼。他同樣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常在教會內服務。在他身上,我常會感受到榜樣的力量,他對天主的那份深愛及對他人的關愛,他對天主的那份熱火及對人靈回歸天父的渴望。妹妹小我四歲,她是家中最小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喜歡她。她雖然小卻很會體貼人,總是能夠看到他人的需要。現在她成為了母親,更體會到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她現在也特別關心我們的父母。她是一個懂事、聰明的人,大家都很喜歡她,和她的關系也都很融洽。

  從我出生到小學,一直生活在家中,在家時間比較長,小學在本村就讀,常跟著父母一起到教堂祈禱,參加宗教生活,雖然不是完全自主去祈禱,但依然覺得是自己的本分。在小學的時候,就有一些修道的渴望,雖然對修道生活不是那麼的清楚。初中的時候,我去到了縣城去讀書,每周回家一次。祈禱的時間減少,宗教情感也比較淡。隨著年齡的增長,各方面都在變化,信仰開始處於懵懂期,開始反思信仰,這是我的信仰,還是只是父母的信仰。隨著身體的變化,慢慢的開始有一些性意識,也開始覺得自己沒有了小時候的那種純潔,覺得自己有可能不會成為一個好的修道人,因此決定放棄修道的渴望。雖然在假期也會去參加教會的一些學習班,但是感受沒有那麼深。   進入高中後,有一個假期,神父告訴我們教區組織了聖召生活營,推薦我去,我也沒有反對,就去參加了。在夏令營中有很多的活動,我發現原來信仰不只是理論知識,不是只有念經、聽道理,信仰是可以生活化的。夏令營結束後,很快就是高中生、大學生夏令營,我很積極地報了名,在夏令營中遇到了很多和我一樣的青年人,有七百多人,我們在一起生活、祈禱,很開心,很快樂。在一次晚上的泰澤祈禱中,我們在室外唱泰澤歌曲,朝拜十字架,在慢慢吟唱的歌曲中,在安靜的黑夜裏,我忽然感覺到了天主的臨在,祂就在我身邊,我們單獨在一起交談,祂距離我那麼近,祂是那麼的深愛著我,把我包圍。從此以後,我再也離不開了祂。夏令營結束時,我們都不願意離開,因為在這裏真好,但我們要面對現實, 離開這裏,把我們所經驗的天主,所領受的恩寵去傳報給他人。   回到學校後,對基督的這份熱火仍在燃燒著。我趁著大家在午休時刻,閱讀聖經,跟他人講論信仰。為鍛煉我們演講的能力,老師安排了演講課,在演講課上我給大家講信仰,講傳教士的故事,課後老師對我說,不要再講關於信仰的事了,我不以為然,仍然很得意,繼續講論著。很快我們整個年級的人,都知道了我們班上有一個課上講論信仰的人,大家都承認了自己的信仰(包括天主教教友和基督教的信友),我們成了好朋友,大家討論信仰,分享信仰。   從此我感覺到信仰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信仰不是我父母的信仰,而是我的。進入大學後,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第一個周末我便開始急切地找教堂,進入教堂後,內心感到無比親切,因為當時不是彌撒時間,所以教堂只有我一個人,我靜靜地走進教堂,和耶穌交談,感覺很溫暖,仿佛又回到了家裏,耶穌仍然在那裏。離開時,我問了彌撒的時間,第二周又急切地去了教堂,彌撒後,遇到了一些和我相近年齡的人,也是來當地讀書,參加了他們的活動,感覺很溫馨,大家對我也特別照顧。回到學校後,每周都期盼著周末的到來,能到教堂和他們相聚。

  從被照顧到開始嘗試去關心他人,在團體服務過程中,慢慢意識到自己對信仰認識的匱乏,又感受到他人對信仰的渴望,這些都督促我去學習,去增進與主的關系,然後把自己的收獲與他人分享。在隨同神父去探訪堂口時,更感受到羊群對牧人的渴望及牧人的缺乏。當我回頭,把這一切向主訴說時,感受到了十字架上的主對我的呼喚。基督這樣愛了我,我為何不放下一切,跟隨祂?主,我在這裏,我雖軟弱,但我願被你差遣。 感謝天主,給予我渴望去認識祂,追隨祂,感謝祂在我生命中為我所准備的一切,感謝我的家人對我的支持,使我無後顧之憂的回應天主的召喚。

4 次查看

在愛內成長

首先,通過閱讀《走在聖召路上》 《聖召心理與恩寵》 《團體生活的心理觀》這三本書,使我對聖召及團體生活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解到聖召是天主給予人的一份恩寵,天主願意人自由地去回應祂愛的召喚,但人的一些人格不完整,會影響到人對天主的回應及達到成全的地步。因此,人格整合顯得至關重要...

柵欄中的喜樂

在你未去隱修院探訪之前,你想像中的隱修院及隱修院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在我未去隱修院探訪之前,我覺得隱修院的修士、修女每天度著規律化的生活,祈禱、工作、克苦、靜默,嚴肅地過著每天的生活。 但當我第一次看到隱修院的修女們,我完全改變了對她們的看法。她們臉上帶著笑容,內心充滿喜樂...

謙遜之德

在今日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更樂於向人展示自己的優點,而對於自己的不足,總愛將其美化,或避而不談。 我們每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一個整合與謙遜之人是既接受自己的優勢也接受自己的不足。我們有自己的不足,證明我們並不是一個完美之人,而是一個有待成長的人。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及有限,是...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