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07-icon.png

常年期第24主日 不拒絕

本主日的彌撒主題是「不拒絕」:讀經一(出三二)梅瑟求上主息怒,「上主息怒,撤銷了要加於百姓的災禍。」;福音(路十五)是蕩子的比喻,經上說:「只是因為你的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所以應該歡樂慶祝!」;讀經二(弟前一)是謝恩(保祿感謝賜給他能力的耶穌),他說:「耶穌基督到世界上來,是為拯救罪人」。剛出谷的以色列子民在西乃山下犯朝拜金牛的罪,梅瑟求天主息怒,天主就撤銷了要加予百姓的災禍,天主不拒絕人的請求;得罪了天主也得罪了慈父的蕩子,悔改回歸父家,他的慈父不但沒拒絕他,反而大肆慶祝;耶穌基督沒有拒絕罪人,他到世界上來是為拯救罪人。總之,不拒絕就是:接受為罪人求情、與回頭罪人歡樂、慶祝、拯救罪人。

讀經一(出三二:7~11,13~14)梅瑟求天主息怒,因以色列子民在山下朝拜金牛(因梅瑟遲遲不下山,山下的以色列子民需要有一尊神像在他們面前引路)上主要梅瑟下山。這段經文有三個重點:一、天主訓示梅瑟;二、梅瑟求天主息怒;三、天主撤銷災禍。首先,上主訓示有兩件事:一天主要梅瑟下山,因為以民鑄造了一個牛犢,把牠當作領他們出埃及的天主,朝拜牠、向牠祭獻;二祂跟梅瑟建議,說要向這些以民發怒、甚至要消滅他們,並使梅瑟成為一個大民族(多麼大的誘惑啊!)。其次,梅瑟(克服了損人利己的誘惑)求天主息怒,他從三方面入手:一問天主為什麼要向這些百姓(祂用大力強硬的手臂從埃及領出來的)發怒呢?(不是有點小氣和不值得嗎?);二這樣會讓埃及人說,天主領以民出谷是為了在山中殺死他們(有損天主的名譽);三他求天主看在祂的僕人亞巴郎、依撒格和以色列的份上(天主曾起誓,要賜給聖祖們子孫和土地)息怒並撤銷要加於以民的災禍(不然就是食言而肥)。最後,上主聽從了梅瑟,撤銷了要加於百姓的災禍。總之,天主仍然沒有拒絕梅瑟的請求,寬恕了以民(以民雖然犯了朝拜金牛的滔天大罪,十誡第一誡!最大的誡命)。天主不拒絕求情:人犯罪,求情,天主就撤銷災禍。

福音(十五: 11~32),蕩子的比喻,比喻中有三個角色:一、蕩子;二、慈父;三、長子。首先,蕩子向他的父親要家產(宣告父親死亡),離家到遠方去揮霍並耗盡了他的資財,以致淪落到去為人養豬(算是犯罪、不潔),在飢餓中,想起了父親的仁慈,於是起身返回家中。其次,這個日夜引頸盼望兒子的父親,遠遠就看見了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兒子的脖子上,熱情的親吻他。他沒有讓他認罪和懺悔,給他上好的袍子、戒子和鞋子,甚至為他殺了牛犢,大肆慶祝。最後,大兒子從田間回來,聽見奏樂和歌舞的聲音。了解父親的不當的慷慨和弟弟的落魄浪蕩後,生氣不肯進去。父親出來勸解長子說他(父親)的一切都是他(長子)的,他的弟弟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所以應當歡宴喜樂。然而長子在父親面前編排父親(縱容和偏心)和弟弟(揮霍和浪蕩)的不是。總之,這個慈悲的父親一方面接納和寬恕這個浪子,也安撫心懷不平的大兒子,並設法使他們和好。不拒絕就是寬恕(接納)、歡宴(種死而復生)和調解(使雙方和好)

讀經二(弟前一:12~17)是保祿的謝恩,這段經文有三個重點:一、感謝耶穌基督;二、保祿的轉變;三、歸光榮與天主。首先,保祿感謝耶穌基督賜與他能力,認為他忠信,派定他服役(召叫他當宗徒)。他起初是在不信之中,由於無知,而成為褻瀆者、迫害和施暴者(極力迫害教會),但他蒙受了主的憐憫。其次,主的恩寵使他在耶穌基督內有了信德和愛德,他說耶穌基督到世上,是為了拯救罪人(保祿是魁首)。。天主之所以拯救他,是出於天主的憐憫和要在他身上顯示主的完全堅忍(為給將來信靠主而獲永生的人當作榜樣)。最後,保祿把尊崇和光榮歸給天主,直到無窮之世。總之,不拒絕就是感謝(天主的憐憫)、轉變(褻瀆者變成宣傳福音者和歸光榮於天主(「耶穌基督到世界上來,是為拯救罪人」。總之,不拒絕就是接受為罪人求情,寬恕回頭罪人並與祂們歡樂、慶祝,拯救罪人。

故事:<桌子開花>